3月31日18:00,当日最后一艘满载货物的船舶驶向粤港澳大湾区,标志着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大藤峡船闸试通航满一年。

  船舶排队过闸(央广网发 大藤峡公司供图)

  大藤峡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也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今,大藤峡船闸试通航已满一年,不仅加速推进了航道改造升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藤峡船闸(央广网发 大藤峡公司供图)

  试通航一年:安全平稳运行

  3月31日上午,在大藤峡船闸上游沿岸,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千吨级船舶井然有序地排队过闸,等待将货物运往粤港澳大湾区方向。大藤峡船闸管理中心主任王小林表示,自2020年3月31日首次试通航以来,大藤峡船闸累计过闸船舶18020艘次,核载量3367万吨,打通了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上的关键节点,带动超过20亿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藤峡船闸(央广网发 大藤峡公司供图)

  大藤峡船闸作为世界最高的单级船闸,下闸首人字门高47.5米,相当于16层楼房的高度,闸门闭合精度仅为0.05毫米,单次最大充泄水量40万立方米,试通航以来,实现全年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

  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如何更好地提高水运效率?王小林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船闸通航效率,大藤峡船闸调度中心通过定期发布大藤峡泄流预警信息,方便船舶及时掌握上下游航道水位情况,并对船闸运行时长和次数进行及时调整,由初期的4闸次提高至8闸次,日运行时间由10小时提高至13小时,大幅度提升单日船闸的船舶通行艘次。

  大藤峡船闸调度中心(央广网发 黄月芬摄)

  未来,随着枢纽下游至桂平三江口河段航道条件改善,大藤峡船闸将逐步实现24小时通航,并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缩短船舶进闸、移泊和过闸间隔时间,充分发挥大藤峡工程航运效益。

  航道改造升级:助力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西江水系上连云贵、横贯广西、下接粤港澳,是中国西南地区水运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至此,西江流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快速推进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西江流域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来源于此。大藤峡工程上游聚集多个大型水泥砂石企业,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砂石材料运送到需求量巨大的下游珠三角地区?成本低、运量大、适宜远距离运输的水运,成为最佳的运输方式。

  “现在来宾到梧州2000吨航道的升级完工以后,我们的船可以上到来宾,为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益。以前1000吨到2000吨的船走一趟大概收入4万元到5万元,现在大船相对好一点,一趟下来收入有时达到20多万元。”来自桂平市的船东罗明说道,试通航以来,大藤峡船闸为船舶免费通行,减轻了货船运输成本。

  大藤峡船闸按照内河航运的3000吨级规模建造,单次最大通行货物1.29万吨,相当于257节火车皮的运量,大藤峡船闸投入使用后,过往船舶逐步实现大型化。

  桂平市水路运输协会会长罗明接受媒体采访 (央广网发 黄月芬摄)

  “我们以前做的船型都是1200吨至2000吨的船,现在大藤峡船闸蓄水以后,航道升级,我们做的船日渐大型化,现在都是3000吨级的船居多,同样一趟航线跑下来,收益提高两三倍。”来自桂平市的船东王榜朝说,大藤峡船闸没有蓄水以前,库区浅滩比较多,经常发生搁浅的事故,现在蓄水以后,航运安全了很多。

  船舶更新换代:带动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


  崭新的船舶停靠在岸(央广网发 黄月芬摄)

  近年来,西江上穿行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船舶,而这些船舶大多数都是桂平造。桂平市宏信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松介绍,近几年来国家加大投入,将西江打造成“黄金水道”,特别是大藤峡工程建设完善之后,内河通航能力明显提升,造船量也逐步增大,大船换小船的现象明显增加。

  桂平市宏信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造船基地(央广网发 黄月芬摄)

  “疫情过后,在原材料价格提升的基础上,造船的订单量也没有减少,所以说我们的造船业和运输业的前景依然向好,我相信在未来几年,还会保持增长。”陈明松说。

  目前,桂平市现有注册修造船企业23家,从事修造船人员达7000多人,2020年全市造船完成造船400艘,修理维护300艘,产值50.58亿元。随着枢纽建设运行持续推进,大藤峡工程将进一步助力广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激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黄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