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河池4月30日消息(记者黄月芬 通讯员李娴)“作为环江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带头人,这些年来,我一直抓紧全县桑蚕产业发展,时刻想着如何解决阻碍全县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日,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诚在采访时说。全诚是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蚕业技术指导站站长,工作17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以环江蚕桑生产发展工作为中心,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全诚(左)在大才乡新坡村指导桑农施放有机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是“桑蚕医生” 技术好,水平高

  2004年4月,全诚开始来到环江县蚕业技术指导站,随后他便长期工作在农村桑蚕生产一线,经常走村入户,桑园蚕房就是他的办公室。蚕农们称他为“桑蚕医生”,经常会打电话或微信找全诚咨询生产中碰到的问题。“这个‘桑蚕医生’技术好,水平高,只要找了全站长,不论是桑树管理,还是养蚕上碰到的生产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蚕农如是说。

  2008年,环江蚕种因微粒子病爆发无法正常生产,环江蚕业技术指导站的生产量由2007年的30.6万张减少到2008年的6.5万张,亏损约180多万元。2009年上半年,全诚开始摸索桑叶全程消毒、原蚕区的无毒环境保护等防微技术,与同事一起到原蚕点住夜蹲点,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经过两年不分白天黑夜地摸索实践,全诚终于得出了适应农村原蚕点采取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2010年,环江蚕业技术指导站生产蚕种合格率提高到了99.5%,产量达18.9万张,给蚕农带来养蚕收入4.8亿元,成为广西第一个在农村原蚕点采取桑叶全程消毒防微措施获得成功的蚕种生产单位。

  全诚不仅是“桑蚕医生”,还是一位扎根在田间地头的科研工作者、环江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带头人,他始终把提高单产、优化质量、增加效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他主持完成的《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项目》,荣获农业农村部授予“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他是“桑蚕技术的推广者” 推得实,传得广

  作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推广主要负责人,全诚狠抓良种良法的推广,重点推广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他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集成编写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乡镇实用型农民技术骨干,和同事共举办培训班350期,培训蚕农达1.15万人次,发放资料19610份,保证环江县对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始终走在广西前列。


  全诚在水源镇中涧村给村民培训桑蚕生产技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陆冠是环江思恩镇人和村下旧屯的小蚕共育户,原来在运输行业小有成就,2010年回乡从事桑蚕产业。他在全诚的带领和指导下成立了环江思恩镇人和村下旧屯小蚕共育室,小蚕专用桑园65亩,生产房有14间,年均共育小蚕产量1万张以上,产值达240万元以上。他所共育小蚕以强健易养、抗病高产的质量赢得了良好口碑,备受广大蚕农青睐。

  他是“产业扶贫带头人” 带得动,成效大

  “环江县气候适宜,蚕吃叶时间长,个体大,蚕病发生少,养蚕密度小,历年来都是广西的桑蚕生产优势区,优质原料茧基地是环江县的一张名片。”全诚表示,依托环江桑蚕产业的优势,环江县将种桑养蚕发展成为环江县助农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


  全诚在大才乡进行桑园管理现场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深入开展调研,摸清精准扶贫对象桑蚕生产的实际困难,以标准大蚕房改造为示范,推广“人蚕分离”养蚕模式,通过全县种桑养蚕贫困户“人蚕分离”专用蚕房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传统的人蚕混养形式,实现人蚕分离模式,促进省力化设备及防病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将大幅度促进增加全县种桑养蚕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

  家有三亩桑,脱贫奔小康。截至2020年12月,环江全县桑园总面积达19.87万亩,蚕种发放量达730502张,鲜茧产量29647.5吨,蚕农鲜茧销售收入达10.12亿元,带动6234户养蚕贫困户约2.5万人全部脱贫摘帽。 

  当前,广西的蚕茧和桑蚕丝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和30%以上,生丝出口量占全国的50%。广西蚕茧和生丝产量全国第一,远超世界第二的印度。作为一名深耕桑蚕产业17年的科技工作者,全诚表示:“我们要抢抓机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基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密集型的养蚕业转变成集约经济型的养蚕模式,带领毛南山乡群众种好桑养好蚕,推动广西桑蚕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