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100年时间维度为经,以100座特色城市为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以“百年初心映百城”为主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重大经济发展成就的100座城市,通过全媒体报道形式,讲述城市发展故事,传扬新时代的新乐章。在“百年初心映百城”广西篇,央广网广西频道走进梧州、百色、桂林、南宁、河池、柳州六座城市,探寻红色基因,捕捉百年发展的时代印记,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新面貌。

  央广网柳州6月30日消息(记者黄月芬)柳州,一座沿着柳江河畔拔地而起的工业城市,柳州市工业产值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一座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强大的制造业使它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

  从曾经的“酸雨之都”到现在的宜居城市;从昔日的街头小吃到今日火遍全网的“网红”产品,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柳州的名片不断更新,柳州也凭借自身的成功转型再次“出圈”,让全国人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奋斗历程。


柳州全景(央广网发 肖尧摄)

  升级:螺蛳粉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

  “小米粉大产业,做到这么大很不容易。”这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聚集区调研时,对柳州螺蛳粉产业的评价。

  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创新供给上下功夫,使螺蛳粉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原先不易储运的螺蛳粉走向全国、出口海外,成为全国著名的“网红美食”。


螺霸王袋装螺蛳粉生产线(央广网发 何俊儒摄)

  据统计,2020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09.94亿元,同比增长75.74%,年出口总值3038万元,是2019年出口总值的35倍。袋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从2014年的1家发展到2020年的113家,网上店铺超过2万家;螺蛳粉实体店从10年前的全国近5000家增至现在的1.8万多家。

  柳州市委书记吴炜在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我们坚持补链延链,集聚发展,推动螺蛳粉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预包装螺蛳粉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螺霸王袋装螺蛳粉自动化生产线 (央广网发 何俊儒摄)

  以螺霸王洛维螺蛳粉产业园为例,产业园涵盖大农业、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等产业,形成了以农民合作社原料种植为依托,以加工生产产业和电商、实体销售,工业旅游等为特色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螺蛳粉原材料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值,农村增益。

  至今,柳州市已建成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特色小镇、螺蛳粉电商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吸引原料供应、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1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规模已达50多万亩,带动约20万农民增收。

  创新:政企联动造就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柳州模式”

  大家都说柳州是“汽车拉着跑”的城市,这里诞生了许多广西汽车业的第一次。1969年,广西第一辆汽车“柳江”牌130型载货汽车在柳州下线,柳州也开启了它的汽车工业史。如今,超过8万辆新能源汽车行驶在柳州的道路上,柳州汽车工业的转型发展不言而喻。

  据了解,2021年1月至5月,柳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销16.6万辆和16.2万辆,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1806%和1874%。


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央广网发 何俊儒摄)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柳州市政府和上汽通用五菱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大胆创新,积极打造“柳州模式—生态圈建设”工程(简称“柳州模式”)。柳州市创新性地成立了“政企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探索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及公共资源扶持,企业提供产品及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将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布局和推广应用的优势,以及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制造上的优势进行了有机融合,协同推进打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

  在“柳州模式”的推动下,柳州市电动化率由2017年的9.7%上升到目前的27.7%。这一数字表示,作为三四线代表城市的柳州,已提前完成国家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中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规划目标。

  以柳州模式为蓝本的绿色新经济,以效率、和谐、持续发展为导向,不仅直接拉动地方消费,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能源汽车的共享经济、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形成城市消费新动能。

  从“柳州模式”到“广西模式”,柳州的绿色发展模式正在被更多人所知,未来也将可能被更多的城市所借鉴。

  联动:多方协作共同参与柳江治理

  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治理开发建设下,柳江河面貌焕然一新,“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城市名片也深入人心。

  2020年柳州市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Ⅰ类水质比重从2019年的20%提高到2020年的41.6%,在2020年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全国第一。


柳江航拍画面(央广网发 何俊儒摄)

  “柳江的河水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理,并不能单靠一个部门就能够彻底解决。”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龚继冬说。在对柳江河的管控和治理中,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水利局、海事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多个管理部门协作,对柳江河进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与柳江河上游的贵州省建立“上下游联动协管机制”,对流域内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


柳江夜景(央广网发 苏愈杰摄)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财政部门支出规模累计达132.4187亿元支持柳州市生态保护项目。目前,柳州市市工业园区自建污水厂处理规模达10.73万吨/日,市县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82万吨/日;柳州市柳江流域有5个自动监测水站和8个小型自动监测水站,实现柳江河水质的时时监控及预警。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科学谋划、‘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强化风险管控等多个措施来保持柳州江河水质达标率位居全国第一的成绩。”龚继冬说。

  融合:“一朵花 一座城”打造多元文创产品

  柳州市是中国紫荆花树种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每年的3月至4月是紫荆花的花季,柳州市28万株紫荆花盛放,街上随处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挂着外地车牌号的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地穿梭在花海里。

  打造紫荆花城是柳州市近年来力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2012年,柳州市开始打造“花园城市”。柳州市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思路,打造春季洋紫荆特色道路网,先后在数十条城市主干道及重要节点、铁路沿线、沿江地带种植数十万株洋紫荆,最终形成花开成海的震撼观感。

  柳州市委、市政府将这“一朵花”打造成多款文创产品,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市场,通过与本地企业两面针、五菱工业跨界合作,开发出紫荆花洗衣液、紫荆花口罩、紫荆花车模等极具“柳州特色”的产品。

  2020年,缘于“一朵花、一座城”的思考,也源于“以花为媒,宣传城市”的需要,柳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柳州市博物馆共同打造紫荆花文化创意廊展馆,通过城市主题宣传、“紫荆花/历史民族文创”展示、动态紫荆花工笔画影像等几个板块,展现柳州紫荆花城的迷人魅力与文化底蕴,成为柳州市新打卡地点。


柳州紫荆花海 (央广网发 卡卡摄)

  从工业城市到“网红”城市,柳州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发生着巨大转变。相信在下一个百年奋斗进程中,坚持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举的柳州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