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100年时间维度为经,以100座特色城市为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以“百年初心映百城”为主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重大经济发展成就的100座城市,通过全媒体报道形式,讲述城市发展故事,传扬新时代的新乐章。在“百年初心映百城”广西篇,央广网广西频道走进梧州、百色、桂林、南宁、河池、柳州六座城市,探寻红色基因,捕捉百年发展的时代印记,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新面貌。

  央广网河池6月30日消息(记者黄月芬)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是一片孕育红色基因、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

  这里,曾经浴血奋战,而今浴火重生。与一百年前相比,这里早已改换容颜,焕发勃勃生机。

  风雨中铿锵

  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拉甲山,有一个高40多米、面积逾8000平方米的洞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写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十一个鲜红大字,镌刻在洞口上方,分外耀眼夺目。这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农民运动的开拓者之一韦拔群在广西传播革命火种的旧址——列宁岩。


广西传播革命火种的旧址——列宁岩 (央广网发 东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列宁岩原名“北帝岩”。1925年夏,韦拔群学成毕业回到东兰后,看准了北帝岩易守难攻的自然环境,决定在洞内开办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

  “可以说,列宁岩是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广西壮乡英雄文化园管理处韦拔群故居服务中心主任黄甫越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当时,韦拔群深刻认识到革命需要人才的储备,他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对当时的广西来说,的确是个壮举。那时候,韦拔群多次变卖私人田产,维持讲习班的教学任务,他跟学员们同吃同住,在列宁岩培养了来自东兰、凤山、凌云、百色、河池、都安、果德、奉议、恩隆、思林、南丹等县的276名农民运动骨干,为百色起义红七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参加过百色起义的红七军二十一师政委陈洪涛、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团长韦箐、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陆浩仁、二十一师参谋长黄大权、二十一师独立团团长黄书祥以及后来的韦杰中将、覃健中将等,都曾是农讲所的教员或者学员。”黄甫越说。

  在列宁岩,青石砌成的洞口挂着两块由木板镌刻而成的对联,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要革命的站拢来 不革命的走开去”,这是韦拔群当年的原话。洞内,按当年讲习所复原陈设的竹制桌椅,成为了东兰县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这里所传承的红色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韦拔群纪念馆(央广网发 东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后来,东兰人民兴建拔群广场和韦拔群纪念馆,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人民军队早期杰出将领。

  “如果说,列宁岩的农民培训为我们右江革命根据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为红七军的建立奠定了革命理论基础,为右江革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那么,今天的我们就要拿好接力棒,当好火炬手,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黄甫越表示。

  当然,在河池,革命烈士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远不止在列宁岩。金城江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整编阅兵广场旧址,宜州区的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旧址,凤山县的恒里红军岩,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桂西游击队指挥部旧址……一个个革命旧址在这里星罗棋布,熠熠闪光。在革命战争年代,河池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赤卫军和地方游击队,2000多人参加百色起义,1800多人参加长征。

  贫困中求变

  2020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地处大山深处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为了焦点。

  毛南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环江是毛南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国70%的毛南族同胞集中居住在这里。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县一直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全力以赴,2016年至2019年,环江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59万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9.56%降到2019年底的1.48%,实现了环江县脱贫摘帽和毛南族整族脱贫。

  “相比于以前,我们的道路通畅了,环境变美了,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2021年6月25日,在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暨第七届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上,下南乡的村民谭素娟说。

  走过的一年多来,河池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奔跑,攻下了脱贫攻坚战最艰难的“堡垒”——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池最后3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河池8年累计实现76.52万贫困人口脱贫,消灭了千年极贫,诠释着“光阴的故事”。

  “‘十三五’时期,是河池史上减贫人数最多、减贫速度最快、减贫规模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脱贫成效最好的历史时期。”日前,在广西举行的“共庆建党百年 建设壮美广西”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上,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公开表示。

  如今,河池市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这里桑园总面积93万亩,连续16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新增油茶面积连续3年排广西第一,总面积达169万亩,规模排广西第二;核桃面积260万亩,建成33万亩示范基地;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稳居广西第一。

  这里培育壮大了一批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开工建设丝绸炼印染项目,填补广西丝绸产业炼印染空白,获“中国丝绸新都”称号。

  这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实施两轮巴马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攻坚行动,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论坛永久落户巴马。

  这里,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河池段正在加快施工,将进入高铁时代。

  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境内世居民族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超80%的河池,近年来,利用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


河池市2021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现场 (央广网发 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图)

  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韦红梅介绍,2018年以来,河池市获得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3.78亿元,着力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升级硬化和新建乡村道路695公里,新建蓄水池6111立方米,铺设饮水管道87公里,修建水利渠道29公里,受益群众达27万多人。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中发展

  一块刻有“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的石碑,矗立在河池市宜州合寨村村委会前的大樟树下。而这棵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大樟树,也见证了“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党史故事。


韦焕能在合寨村的樟树下留影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6月23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被誉为“中国民选村官第一人”的韦焕能。如今80多岁的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有述说不完的故事。

  韦焕能介绍,1980年初,合寨村赌博、盗窃、乱砍乱伐、搞封建迷信等频频发生,村民称之为“六多一少”。因为种种乱象,村民们心急如焚,大家觉得村里必须要有一个执法管事的权力机构,有一个属于村民自己的组织才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1980年2月5日,合寨大队果作屯召开村民大会,投票直选成立村民委员会,韦焕能当选村委会主任,并制定了《村规民约》。至此,村民自治的“集结号”吹响了。


合寨村樟树下的雕像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这里还原了当年选举第一届村委会的场景,中间的那个就是我。”站在大樟树下,韦焕能指着雕像说,1980年那年,他们还没有票箱,选举票是投在米桶里。

  合寨村的变化,引起了周边村屯的关注和学习。在1982年,当时的宜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宜州区,2000多个自然村中,已经有598个建立了村委会。198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公布,明确地把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确定为村民委员会。1983年起,建立村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韦焕能后来任合寨村第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并获评为“改革先锋获奖者”。他看到多年来的沧桑变化,十分感慨,指着大樟树周围说,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旁边都是破旧的泥房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栋栋钢筋水泥楼房。

  40多年后,合寨村早已不再是“六多一少”,变成了“六强一少”:党支部强,党员先锋强,社会治理强,产业发展强,村集体经济强,群众幸福感强,社会矛盾少,乡村治理新路子为村民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合寨村民自治展示馆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行走在合寨村,道路宽敞平坦,生态优美。桑蚕业、水产业、家禽业成为当地三大经济支柱产业,全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

  “这里山美水净,空气清新,对于养殖业是有帮助的。”宜州区玲涛庄园有限公司合寨村先锋水产基地负责人邹镇鸿是村里的一名党员,近年来,他看准了龙虾市场畅销,结合合寨村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优势,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打造了50多亩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把党员干部示范标杆“立”了起来。今年他养殖50多亩预计产出3万多斤的澳洲淡水龙虾,年产值将达到150万元。

  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旁边,一大片土地上划好了一块块方格,这是邹镇鸿正在抓紧建设的养蛙基地,不久后,这里将投入使用。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的河池,将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大力实施“一城三地”发展战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河池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