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玉林10月22日消息(记者黄月芬 实习生蒋佳静)秋日凉意渐显,薄薄的雾气里,广西北流市北流镇龙安村坡心渡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船已被拖到渡口附近的岸上,头发花白、身体佝偻的老汉吴忠,尝试抚平渡船上的航运标志,随后点起水烟筒,深吸一口,吐出团团烟圈,不知是在回忆还是憧憬。

吴忠与渡船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67岁的吴忠,在渡船里一住就是15年,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地提供摆渡服务。如今,桥已通,船上岸,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坡心渡,无需依赖摆渡运送来往人群,吴忠作为北流市“最后一位摆渡人”,光荣下岗。

“坡心渡是北流市的最后一个渡口,以前我们大大小小的渡口有10多个,后来北流市委、市政府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实施了‘渡改桥’工程,陆陆续续修了桥。现在,龙安大桥建设已进入铺设桥面阶段,即将建成通车,两岸的群众可以直接步行或坐车到对岸,再也不用乘船渡河。”北流市交运局副局长胡广生介绍。

多年来,龙安村被一条宽近百米的河流分成两部分,要想在短时间内过河,乘船是最好的选择,否则要绕行10公里左右的村路。以前为了方便出行,村里用上了竹筏,后来使用木船,2006年,建造了一艘“北渡06”,靠船工徒手牵绳摆渡。

“北渡06”的船舶信息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当时,从梧州一家航运公司回乡的吴忠,看到没人摆渡,主动向村委提出担任渡工。从那时起,吴忠便日复一日地当起了龙安村唯一的“摆渡人”,每天靠双手拉拽缆绳,护送村民过岸。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一年四季,每天24个小时,只要有人隔岸一喊,吴忠就送,这一送就是15年。

摆渡的日子吴忠就住在船上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他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兢兢业业,默默地坚持了15年,我想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为了一群学生。这座桥没建成之前,村里有67个学生要到对面去上学,老忠叔每天护送学生们过河。因为船限载20人,单单拉学生一来一回,一天就要拉8趟。”北流镇龙安村驻村“第一书记”林旅说。

林旅介绍,吴忠的岗位是公益性岗位,村民们过桥从不收费。吴忠的工资最初只有几百元,最高时也仅有1500元一个月。为了保障群众的出行,15年来,吴忠甚至未曾到过北流市区。

“不能离开这条船,一离开了,群众就不方便了。”吴忠说。

9月29日,随着学生放学坐上最后一班摆渡船,龙安大桥具备半幅通行条件,相关部门确定“北渡06”渡船质检到期且不再续检,吴忠的“摆渡人”身份也画上了句号。

吴忠与船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桥通了,我感到很高兴,也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没有那么重了。”吴忠说。

吴忠在船上抽起了水烟筒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靠渡船往来,以前发洪水的时候,对岸的群众都过不来,现在搞好这座桥,我们一村两岸5000多人都感到很高兴。”村民卢汉说,通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便利。他说,龙安村盛产荔枝,往年的荔枝从河对面过来,村民要挑着上船,过河,再挑着出去售卖,费时费力还不得钱。

龙安村村民卢汉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虽然吴忠下岗了,但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摆渡身影,已成为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一抹特殊记忆,一种助人为乐的情怀也在龙安村延续着。“下一步,我们计划安排公益性岗位给吴忠,让他获得其他收入,同时我们还动员社会的爱心企业、成功人士,对吴忠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船工进行关爱慰问。”胡广生说。

龙安大桥即将完工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从坡心渡眺望龙安大桥 (央广网发 记者黄月芬摄)

如今,伴随着一条条路的通行,一座座桥的兴建,北流市曾经承担着交通运输重要角色的渡口、渡船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广西的一些交通欠发达地区,渡船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据广西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西现有渡口有840道,渡船1900多艘、渡船船员1900多人,年均渡运量3000多万人次,渡口主要分布在梧州、贵港、柳州等地。广西海事部门建议将乡村渡口渡运安全发展纳入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总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