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县域论坛 > 正文

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6-05-16 09:33   来源:SRC-504032748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共贵港市港南区委书记 肖孟

    在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两大模式:一种是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一种是跨地区流动的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务输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劳动力转移模式变化的主要内在因素,而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化,又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制约或推动的作用。

    一、劳务输出的阻力增大,动力减弱

    随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90年代以后,随着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相对迟缓和东部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内部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减弱,而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利益吸引增强,出现了西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形成了一种劳务经济,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出现了新情况,主要表现为劳务输出的阻力增大,动力减弱。1、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统计资料表明,西部地区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就占了60.2%。而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村人口缺乏竞争力,从而给农民的流动增加了难度。2、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民工的合理流动不相适应。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但户口仍限制在农村,使得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婚姻、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被排斥在城市外面。3、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无序化现象严重。据前几年农业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由政府或民间介绍、组织、安排外出的占3.5%,由村集体安排外出的约占4.3%。这种盲目性提高了农民外出的成本和风险。4、民工输出前的培训工作滞后,许多民工都缺乏在城市务工所必需的职业技术技能。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12%,这种情况,降低了异地就业的成功率。5、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异地就业的劳动者经常碰到劳动条件不好、工作时间过长、不能按时领到工资,缺乏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等实际问题。据广东调查,在有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39.9%的人感到生活没有保障,有26%的人感到被当地人看不起。6、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近年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就业机会增多,劳动报酬也比较合理。如电子厂,广西贵港市的工人月工资在600左右,广东是800元;毛织厂,贵港市的熟练工人月工资是800左右,广东是1000元,相差不是太大。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流动成本和风险成本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愿外出而选择了就地就业。上述问题,是西部地区在劳务输出中产生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愈来愈成为决定农民工异地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不少问题在短期内都不容易解决,这就提醒我们,单一的劳务输出,在发展西部县域经济中的局限越来越明显。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调整劳务经济的形式和重点,再次重视劳动力就地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注意过度劳务输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会是一种长期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也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劳务输出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地方转移出去的已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连主要劳动力都输出了,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或将会开始对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缺乏劳动力。“劳工荒”是近两年来发生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严重影响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被迫停产或向西部转移。而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不少县区也开始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广西贵港市人口接近480万人,由于历年劳务输出量较大,也出现了制衣、纺织等行业熟练工人奇缺的现象,据贵港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中小企业缺工人两万名以上。例如广西桂平市,有毛织厂400家,缺工人一万人左右。港南区这几年新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100%存在着招工不足现象。劳动力资源丰富,本来是贵港市招商引资,接受东部产业转移的一种最大优势,现在这种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劳工荒”也开始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一大瓶颈。

    (二)县域经济的城镇化缺少居民。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为条件的,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对西部地区来说,农民工本来应该是城镇化的主力军,但由于不少地方过度强调了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不是就地转移而是跨地区流动,使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城镇化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持,农村人口无法向城镇转移,农民缺乏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础,使一些地方城镇建起来了,小区建起来了,但城镇居民没有积聚起来,人气不旺,有城无市,第三产业也无法带动起来,房地产业增长缺乏动力。农民进不了城,安不了家,城镇化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化缺乏主力军。从总体上来看,劳务输出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一些县区,过度的劳务输出确实导致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减少和素质的下降。如贵港市港南区,相当多的乡镇农村中只有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在家。这部分人既无法承担正常的农业生产,更无法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如港南区桥圩镇的永梧村,劳动力2353人,外出务工的达1400多人,姚平村,劳动力2328人,外出务工的1300多人,均超过了50%,在农忙季节,要到外面雇请日工帮忙。由于缺乏一批有胆识、信息灵、交际广、善经营的人才,创办龙头企业缺乏领头人,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缺乏主力军,使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三、重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充分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势

    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是关键。要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要迎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曾经拥有几大优势:地价便宜,水电供应充足、价格较低,税收政策比较优惠,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发展,西部地区各地之间竞争的加剧,中部的崛起,上述优势大部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以土地价格为例,在广东,特别是粤西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多为二万元一亩,而在广西的许多地方,即高达4至6万元一亩。至于水电价格,相差并不大,税收政策,广东等东部地区更比西部宽松。因此,从长远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才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最大优势。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好劳动力就地转移这篇文章。

    (一)适当调整劳务经济的重点和内容。从整体来看,劳务输出是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今后的重点,不能仅仅是劳务输出量的扩张,而应该是重视质的提高,有序的输出,保护好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特别是出现过度劳务输出而影响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方面。

    (二)为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要做好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工作,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了解劳动力的供求信息,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其次,加强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种培训除了必需的劳动技能培训外,还应该包括德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城镇工作和生活知识的教育,使农民工能进得城,留得住,实现农民市民化;第三,改革户籍制度,实现无障碍流动;第四,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依靠本地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第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有效的载体。

    (三)重视劳务回流工作。鼓励、支持学有所成的回归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回归经济,把回归经济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来抓,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示范带头作用。因为外出回流的民工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多年来生活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城镇中,接受了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他们的回归和成功经验,合原来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生产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差,脱贫致富之路较少的当地农民有了学习的模样,从而坚定他们就地择业的信心。(完)

    
责编:陈俊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