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县域论坛 > 正文

王国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两手"抓
2006-07-05 09:01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
    

                                         马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王国丰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马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扶贫攻坚是前提,推进发展是关键,只有从一手抓扶贫、一手抓推进的"两手"抓起,才能抓出新亮点,抓出新成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抓住三个关键,打好扶贫攻坚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马山县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68亩。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该县贫困人口仍然众多,贫困程度仍然较深。据统计,至2005年底止,全县还有6.17万人尚未脱贫,贫困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要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确保抓出实效,在发展措施上必须着重"三抓":

1、抓好贫困村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是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工作方式。2005年,马山县首批38个贫困村经过整村推进扶贫攻坚,通过对贫困村进行了包括村屯路、人畜饮水、沼气池、产业开发等多个项目的扶持,这些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自身脱贫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3000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户已乘上致富快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继续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紧紧抓住当前南宁市实施的"三大会战"机遇,加快建设和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通过产业扶贫开发、到户贴息贷款、免费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包村挂点帮扶、结对帮扶、易地搬迁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自救和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抑制脱贫后又返贫现象,加快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抓好农村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马山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0万人,2005年,全县外出劳务人员通过邮局汇款回乡的金额就高达1亿元,劳务输出对减缓贫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还有许多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受学历、知识、能力、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在家不能依靠自身能力实现脱贫,外出又无法找到务工门路,成为长期无法脱贫的社会群体。针对这些就业困难人员,要通过加强知识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生产技术。同时,为他们提供劳务信息、通过"帮、带、送"等多种途径组织他们外出务工,帮助这些就业困难的人员就业,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个人脱贫、带动家庭脱贫目标,从而减少贫困人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

3、抓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当前,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村的残疾人、五保老人、因病致贫返贫等弱势群体贫困现状不容乐观,不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困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贫困群体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积极组织社会捐赠,动员群众互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增强统筹调剂能力。通过发放救济金、帮助残疾人建房、建设农村五保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特困人口和贫困学生救助制度等办法,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共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成果。

二、抓好四个推进,打牢"阔步走"基础,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贫困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在一手抓扶贫的同时,还要抓好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达到标本兼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阔步走"目标。从马山当前的实际来说,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推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贫困地区大多属"老、少、边、山、穷",传统农业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但是,近年来,贫困地区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色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如马山县依托山区资源大力发展黑山羊、土鸡、金银花、旱藕等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走出了一条依靠山区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优化调整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以发展特色经济为突破口,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农民大搞山区特色种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

2、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状况,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农民素质还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还较为盛行,这些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人口综合覆盖率,完善村级公众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程度。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增强农民自觉抵御封建、迷信、赌博、好逸恶劳等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3、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资源、方便管理"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并因势利导地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村为契机,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庭院美观、村落建筑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区特色村容村貌。

4、推进管理民主建设。坚持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村务公开、群众议事等制度,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规范村务管理行为,让农民对村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从而加快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条件。(完)

        
责编:陈俊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