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北京的阳光照壮乡—国家民委定点帮扶广西德保县28年

2017-09-30 09:55:00来源:
       
德保县城
       央广网德保9月30日消息(记者刘发丁  实习记者王功孝)旭日东山起,小城霞烟生。初秋的广西德保县,丽日蓝天,山清水秀,田野金黄。
       9月24日,记者在都安乡凌雷村看到,妇女们正忙着做香甜的糍粑;球场上锣鼓喧天,村民们按照习俗舞起了长长的金龙,庆祝丰收的到来。
城乡面貌大变化
       凌雷村是德保县80个贫困村之一,国家民委先后派出两名干部在这里挂任村第一书记,具体负责指导全村各项工作。在国家民委的指导和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下,凌雷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满意度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凌雷村全村401户16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575人,贫困发生率35.8%。12个自然屯散落在1234公顷的石漠化区域中,共有水田151亩,旱地1231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6年人均纯收入6103元。
       近年来,国家民委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含县财政整合各类资金)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完成了排污、巷道硬化、绿化美化工程,以及农家水柜的升级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健茂生态果园是德保县万亩柑橘类水果扶贫产业示范区。目前已种植柑橘类水果2000余亩,今年开始挂果。健茂公司通过吸纳贫困户务工、流转土地和入股分红,捆绑凌雷村、农棋村298户贫困户实现薪金、租金和股金“三金” 收入,三年内保证每户股金分红每年3500元。

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
       村民梁美锦正在柑橘产业园里为果树除草,脸上淌着汗水,却笑容满面。她是当地坡哉屯的贫困户,依靠德保县以企业吸纳贫困户务工、流转土地和入股分红的扶贫方式,每个月家里增加将近2000元收入。梁美锦笑着告诉记者:“我家今年脱贫啦!”
       2017年凌雷村新种植桑树300亩,新建蚕房8座。在法光屯新建养殖小区1个占地面积150亩,有3户肉鸡规模养殖户,共6个养鸡大棚,每批可养殖3.5万羽;年饲养量15万羽,产值达550万元,年实现利润45万元。法光屯还建成比较有规模的养猪场2个,年出栏生猪400多头,能繁母猪20多头。坡哉屯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计划年出栏肉猪达到500头。
       村部法光屯,新建成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成标准篮球场和戏台。全村116名适龄儿童均接受义务教育,1606人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参保对象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村民黄国安的家是一栋三层楼的崭新楼房,记者看到,楼的外墙是白色瓷砖,里边水泥地板,墙壁粉刷洁白,堂屋宽敞明亮。 “建房子时,政府给了1万多元的建房补贴。”黄国安告诉记者。他是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现在已经基村脱贫。
       凌雷村的巨变,疑聚了国家民委的关怀。国家民委派出挂职德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叶波,与先后派出的两任村第一书记史睿、赵宇航一道,直接沉到村里去,跟村民“三同” ,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发展难题,激发和提升了群众自身求变的动力。赵宇航告诉记者,凌雷村有望于2017年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国家民委通过资金投入,精准帮扶,大大改善了德保县的村容村貌。自1989年把德保县作为对口帮扶联系点以来,国家民委充分发挥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势,大力支持百色老区德保县的改革发展。28年来,国家民委先后为德保县投入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项目50多个。帮助修建了一批屯级道路、人畜饮水、桥梁、水利、输电线路、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乡镇卫生院门诊楼等工程,解决了19万多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还扶持建设了都安乡窑庄屯民族小康示范村、城关镇西读村大朔屯壮族特色村寨及云梯村那吞屯壮族新农村等3个民族工作示范点。

国家民委三名挂职干部挂村入户
       城关镇大朔屯,石山环绕,小西湖里游船荡漾,古老的石板桥、石拱桥倒映在水中,鸭群在水里悠然觅食。每到五一和春节,这里是花海,游人如织。一条条水泥道路,一幢幢新房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新建的民族文化中心楼成为村子里老老少少、妇女孩童谈笑家常的地方。农闲时打打篮球成为村民们放松休闲的一种文娱活动。
       村民欢笑,矮马欢叫。村里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展现了壮族村寨新风貌。2014年9月,大朔屯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具有壮族农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德保县长陆兰碧:“多年来,德保的脱贫攻坚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体现在城市面貌巨大的改观,县城城区范围由原来的两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第二个,乡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德保县有180个行政村、5个社区,绝大部分行政村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没有通公路,干旱时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国家民委来帮扶之后,积极帮我们申报基础设施的项目。所以农村的饮水、道路、学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种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当然现在还有极个别的贫困村,还存在缺口,但是其它80%的工作量都已经完成。28年如一日的帮扶,使我们德保感受到党中央通过国家民委送给我们的温暖。”
县财政收入十年增长5.7倍
       德保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典型贫困县,全县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6.8万人,壮族人口占98%,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全县70%的面积是石山,农民人均耕地不到0.5亩。2015年,德保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80个,贫困户18858人,贫困人口70297人。
       但在28年前,德保县95%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县财政捉襟见肘。县长陆兰碧告诉记者,2005年,德保县财政收入五千万元,要借钱给干部和教师发工资,县领导为此愁得头痛。 
       县长陆兰碧告诉记者,德保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民委的综合协调。德保原来是一个纯农业县, 2006年开始大力招商,利用本地丰富的铝土资源引进一个氧化铝项目,产能200万吨。这个项目当时是国家民委与国家发改委做了大力的沟通,第一时间批复下来。氧化铝项目建成投产以后,一举改变了全县借钱发工资的窘境,并且能够腾出一部分资金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脱贫攻坚资金缺口。县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一亿七千多万到2016年突破十亿元,十年增长了5.7倍!

德保县腾飞的华银铝业
       现在,氧化铝项目正在升级改造,下游产业链正在德保形成和发展。新的特大型锰矿的发现给德保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前景看好。另外,德保特产蛤蚧酒、黑糯米酒也带动了蛤蚧养殖和黑糯种植业的发展,桑蚕业红红火火。各行各业按照五大发展新理念有序展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大业指日可成。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彭泽昌是德保县每一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见证者。彭泽昌从1989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到德保调研。他说:“国家民委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成立由巴特尔主任任组长、有关司局长任成员的委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国家民委“十三五”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及任务分工》,制定了年度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及进度时间表。”
       1989年至今,国家民委共选派优秀干部16人到德保挂职,其中驻村第一书记2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民委先后有115人次到德保县督促指导、调研考察、走访慰问。2011年至2017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项目56个。通过持续多年的帮扶,德保县迈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16年,德保县实现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收入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5元,分别增长7.5%和10.5%。2016年贫困村摘帽五个,预计到2017年底,又有14个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两年有两万余人脱贫。
“国家民委在德保树立了一面扶贫旗帜”
       县长陆兰碧:“德保县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民委28年如一日的帮扶。28年来,国家民委每年都派出优秀干部到德保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并对德保在脱贫攻坚进程当中的人力不足、财力不足、人才培养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帮助解决。”
       她说,德保县干部群众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民委挂职干部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前,贫困地区的特点是“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28年来,国家民委每年都会带着德保的干部到外地和其他民族地区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也带到发达地区去考察学习。受益最大的是干部队伍,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提升。
       在国家民委的帮助下,清华大学在德保县设立了“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截止目前,该站开设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后备干部培训班20期共2389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少数民族干部能力专题培训班10期,为推进德保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国家民委先后带领北京藏医院、北京民族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多次到德保开展义诊活动,共接诊2300多名患者,并捐赠了价值近40万元的医疗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德保农村的医疗条件。

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昭到德保慰问困难群众
       国家民委还组织民族出版社等12个单位捐赠了价值近500万元的图书、教学设备、电脑设备,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和基层办公条件。
       国家民委挂职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和帮助德保县开展各项民族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宣教活动。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意识,指导落实县级民族部门做好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指导和扶持壮剧、山歌、马骨胡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
       今年7月22日至23日,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创排的壮剧《第一书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并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壮乡曲艺走向全国各地。
       县长陆兰碧:“国家民委在我们德保树立了一面扶贫旗帜,成为德保脱离贫困的巨大动力。这面旗帜已深深地扎根在德保的广大干部群众当中,我们德保的干部和群众有信心和决心,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
编辑: 黄潇
关键词:

北京的阳光照壮乡—国家民委定点帮扶广西德保县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