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浪平马帮:驮出石山窝美好生活

2019-05-08 10:29:00来源:

岑王老山深处的广西田林县浪平镇
       央广网田林5月8日消息(记者 刘发丁  通讯员王功孝 唐志强 黄艳琼)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地处岑王老山的崇山峻岭中,距离县城63公里,石山嶙峋,山高路远。以前,人们经常用马驮运山货,运输各类物资,马儿是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道路交通已经很方便了,但浪平人仍然离不开马儿,他们靠赶马脱贫致富。这些赶马谋生的村民们被称为“浪平马帮”。 

村民养的骡子,贵的要好几万一匹
“马帮”应叫“骡帮”
       浪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当时我们的马叫做马帮。其实这个概念现在要改一下,应该是叫做“骡帮”才对。马儿个子太小了,力气不够大,一次只能运200来斤,还不耐热,容易生病。浪平人在贵州、云南发现,骡子比马大,力气也大,一次可以驮运400斤。为了赚取更多的运费,骡子就成了浪平人最青睐的伙伴了。”
       骡子比较温顺、安静,不怎么叫唤,适合在城里干活,把粪便处理好就行。但“浪平马帮”名声在外,大家叫习惯了,“骡帮”没人叫,当地人故意把“骡子”叫成“马”了。
       2008年, 40出头的陈明权主动辞掉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他借款5万多元买了六匹骡子,带着妻子,跟着南方电网去建高压输电线路。在没有路的地方,往山上驮运砂石、水泥等建铁塔的物资。三年时间,两口子赶着骡子转战广东江门、阳江,广西桂林、贺州等地,为两个上中专的孩子挣学费。
       三年下来,陈明权不但为孩子们挣回了学费、还清了借款,还攒下了60多万元。在浪平人看来,这可是发大财了。陈明权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四层共两千平米的钢筋水泥大楼房,轰动了浪平镇。2011年,村“两委”换届,陈明权被选为村支部书记。
陈明权:“群众又要我来做,我就做村干部,把马全部卖掉了。”
记者:“现在你们村里面有多少人在赶马?”
陈明权:“24户,一户两公婆出去大概就48个人,马有150匹。”

浪平镇弄陀村下长垌屯远眺
山窝里的马帮人
       离开浪平村,我们前往弄陀村。车子沿着陡峭、弯曲的砂石机耕路缓慢行走,转过几个石山坳,一个深藏在大石山窝里的小村子展现在眼前,这是弄陀村下长垌屯。令人惊奇的是,村里基本上是三层、四层的钢筋水泥红砖楼房。村里几个妇女正在一处马厩前剥豌豆,豆苗喂骡子。驻村工作队员潘海德告诉记者,下长垌屯有“谭”和“雷”两个姓氏,共48户人家212人,今年村里在外面赶马的有17户。其他青壮年人基本在外打工,另外一些早年赶马致富的人家已经改行承包建设工程或经商。
       村民谭刚卫是一个精干的年轻人,30多岁,讲起话来语速很快。黝黑的脸庞透出刚毅,因长年在外赶马闯荡,日晒雨淋,饱经风霜。谭刚卫一家六口人,有一座三层半楼房,装修很漂亮。他说,这栋楼花了40多万。近十年来,两口子在外赶马挣钱,每当快过年时才回家。两个小孩放在县城寄宿制的学校读书,假期由爷爷奶奶照看。
记者:“你养了几匹马?”
谭刚卫:“七匹。”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养的?”
谭刚卫:“养了很多年了,我们就是全做这一行才建了这么多栋房子,不然的话,仅仅靠我们平时做工还建不了这么多栋房子。”
记者:“你还记得是哪一年开始做这一行的吗?”
谭刚卫:“应该是2010年吧,2010年开始正规做这一行了,以前只是时不时做一下,不正规,现在是专业做这一行,其他别的工都不做了。”
记者:“马一匹多少钱?”
谭刚卫:“我的马本钱大,七匹马一共在16万左右。”
记者:“最贵的是多少钱一匹?”
谭刚卫:“最贵的,我这里有三万六一匹的,正常的都是两万多、一万多这样。”
记者:“一年能赚多少钱?”
谭刚卫:“这个说不定,有时候二三十万,有时候十几万。”
记者:“你去过哪些地方?”
谭刚卫:“就是贵州、重庆、陕西那边。”
记者:“当年怎么会想到做这一行?”
谭刚卫:“就是全村都做这一行,别人赚了钱,我们就跟着一起做了。”
       “浪平马帮”规模有多大?镇党委书记蒋正波告诉说,今年初镇里进行了统计,有490户在外赶马,马有3500匹左右,马帮年收入有3000多万元。在这490户里面有187户是贫困户。贫困户是跟着亲戚和村干部等致富带头人一起去。
       贫困户买马的钱是从哪来的? 蒋正波说:“有些是借亲戚或者是邻居的,有些他原来也有一点积蓄。他今年可能是买一匹两匹,到明年他赚了钱再继续买,一般一个人的话能够达到四匹左右,我们这里有骡马交易市场。”

浪平村支部书记陈明权接受记者采访
“浪平马帮”的兴起
       田林县人口以壮、瑶等少数民族居多,唯独汉族居住在高寒闭塞的浪平。浪平村党支记陈明权认为,大概是清朝时期,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从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迁移到这里。也有人猜测,这里的汉族可能是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一小支部队躲藏到这深山里。但这种说法无人考证。
       陈明权说,以前,浪平没有公路。1956年,因调运物资成立了浪平马站。用马儿把国家在这里收购的粮食、生猪及山货等物资驮往县城,再从县城驮运回糖、盐等生活必需品。当时,各村各队都买有四到六匹马搞运输,20个行政村200多个生产队加起来有好几百匹马,赶马的队伍颇为壮观。“浪平马帮”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1968年底,浪平通公路,就不需要那么多马了。马站挑选了20多匹最好的马,组合成马车队,往返于县城和浪平运送物资。
       1981年到1985年,是“浪平马帮”的衰退时期。1981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有钱的村民自己买车搞运输、开商店,把供销社、食品站都挤垮了,马帮就进入了低谷。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养有马,帮老板把木材从山上驮运到公路边,活也不是很多。
       浪平马帮的再次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陈明权说。大概在1985年的时候,吃苦耐劳的浪平人找到了一种新的赚钱途径,到别的地方去开荒种玉米。浪平人纷纷出动,近的到田林的其他乡镇,远的到百色、贵州、云南等地承包荒山。荒山野岭没有路,每一户种出来的玉米,少的有几万斤,多的有十几万斤。玉米要运到公路边进行交易,没有马驮,玉米就变卖不了钱。 “浪平马帮”因此再次兴起,规模迅速扩大。 

马帮人-下长垌村民谭刚卫和妻子
“浪平马帮”鼎盛时期
       后来,国家不允许毁林开荒了,“浪平马帮”又一次到了关键时刻。马帮能不能发展下去?赶马人心里没底。
       但是,谁也想象不到,一个重大机遇朝他们大踏步的走来,“浪平马帮”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个重大机遇就是国家的“西电东送”工程,开始于2000年前后。 
       “西电东送”就是把西部地区电站发出来的电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浩大工程。隔壁隆林县天生桥的水电输送到广东,要在大山里架设超高压输电线路,这条输电线路经过田林县。南方电网的官员和专家们勘察线路时,途经之地都是“浪平马帮”驮运玉米的主战场。 
       架线要在山上建铁塔,一个铁塔的基础光是砂石和水泥就要上百吨,还有铁架、电缆什么的,从公路到山顶,近的好几百米,远的好几千米。山高林密坡陡,交通不便,物资运输难度巨大,如果靠肩挑人扛,不知干到猴年马月。用车运输,则要征地修路,要青苗补偿等等,勘探人员愁眉不展。
       线路勘察的专家都是聪明人,他们脑中灵光一闪,发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雇佣当地马帮搞运输,就不用征地修路,大大降低成本;你自己的马走你自己的地,青苗补偿费也免了,与当地群众还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说干说干,南方电网公司与“浪平马帮”一拍即合,而且合作得非常愉快。“浪平马帮”从此转战全国24个省市,他们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显身手,卖力挣钱,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同时,“浪平马帮”赢得了勤劳苦干的良好口碑。这个巅峰时期一直持续到2016年。可以说,“浪平马帮”为国家“西电东送”做出了突出贡献。
  
“浪平马帮”的未来
       和煦温暖的阳光照耀在赶马人向光立的脸上,黝黑发亮,这种肤色是 “马帮人”常年在外赶马的“标准肤色”。
??   向光立住浪平村,这里是浪平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他家里有年迈的老人和5个孩子,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了他和妻子的肩上。10年前,为了家里的生计,向光立夫妇跟随亲戚到外省做起了赶马人的生意。十年的赶马经历使他深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他经常携带着床板、煤气罐、篷布,在山上的工地边搭起简易帐篷,自带锅碗瓢盆做饭。
       日晒雨淋,风雪冰霜,浪平人在赶马的路上习惯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工作和生活,难免发生各种意外。陈明权说,他有两骡子在冰冻的山上失足滚下山坡摔死。有的人家全部骡马在外发瘟病死,血本无归,损失惨重。更多赶马人说起家里老人、小孩生病无法回来照顾而暗然神伤,心痛落泪。
       然而,这种种困难没有阻挡住赶马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每年春节过后,“浪平马帮”陆续租赁货车,人与马儿一起,朝着联系好的目的地奔去。马儿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的宝贝,是他们赚钱的工具,是他们创造富裕生活的依靠。向光立打趣着说:“带它们(马儿)就像带孩子一样。”“再干个十年!”今年已经50多岁的向光立信心满满。
       没有了“西电东送”这样的大工程,“浪平马帮”怎么干?走南闯北的赶马人头脑灵活,四处寻找商机。他们发现,需要赶马的活儿可真不少。山上修墓的、海边建虾蟹池塘的、建风电站和光伏电站的……现在和未来,到处都有马帮的用武之地。
       “浪平马帮”,人和骡马相依相伴,餐风露宿,辛勤劳作。他们将一座座高大崭新的楼房、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驮”回了老家的石窝窝,“驮”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编辑: 张垒

浪平马帮:驮出石山窝美好生活

关闭